但丁逝世七百周年,他为何成为恐怖的代名词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楚尘文化 Author 亨利·希金斯
1321年9月14日,但丁逝世。2021年9月14日是但丁逝世700周年。
但丁曾是军人、外交官、政客和流亡者,不过让他留名后世的身份是诗人和文艺复兴的先驱,他创作了《神曲》这一伟大作品。
虽然但丁的形象常年出现在教科书和经典文学作品中,但真正读过但丁的人却少之又少。就像英国学者亨利·希金斯所说,不知从何时起,但丁成了恐怖的代名词。
但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?他的作品为何伟大?怎样才能读懂但丁?下面这篇文章选自《如何读懂经典》,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。
但丁这位意大利诗人笔下勾勒的世界,引发后世无数人争相仿效和崇拜。
纽约柯尼岛上,以前有个游乐园叫“但丁地狱”,大家称之为“黑暗”之旅,坐着观光列车穿越一个个阴暗的洞窟,里面有各种诡异肖像和奇形怪状的生物,像是手拿三叉耙的恶魔、目露凶光的狼人、被绳索绑着并大声呼救的男人等。而但丁生存的年代是13 世纪末到14 世纪初,住在意大利托斯卡纳省,和这个游乐设施有什么关系呢?没太大的关系,但设施的名字就足以说明,但丁几乎成了恐怖事物的代名词。
在流行文化中,其作品在象征和灵界上的意义,都处处与“黑色”(noir)的氛围相连。例如《七宗罪》和《汉尼拔》这两部电影,或电台司令乐队、巴西重金属乐队神碑合唱团写的骇人歌词。马修·珀尔的小说《但丁俱乐部》,背景是19世纪的波士顿,其中一个角色就说道,但丁的书写好比伦勃朗的绘画作品,“笔触都沾染着幽暗气息”。
但丁一生只爱一位少女,名叫贝雅特里齐,他对她是一见钟情。两人邂逅之初,但丁九岁,贝雅特里齐也只有八岁,两人一直到青少年时期才比较熟识。然而,贝雅特里齐却在1287 年嫁给了一个叫西蒙的男子,并于三年后染上瘟疫而过世,得年二十四岁。但丁心碎至极,埋首研究哲学以寻求慰藉,同时写下第一本著作《新生》,书中掺杂诗与散文,全都在赞颂贝雅特里齐,丝毫不提她已死的事实。他也试图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,不会消沉地把她的死视为上天给人类的诅咒。
△但丁路遇贝雅特里齐
《新生》一书处理的问题,让那时的学者苦心思索“爱是何物”。而这个问题至今仍然萦绕在我们心里,无数诗歌、哲学研究、禅修冥想、报章杂志、精神科研究、布道和电影也都纷纷以此为题。我曾和朋友数次争论着,有没有什么词比“爱”还要廉价、泛滥、夸大甚至神化?但丁说爱是“附属在实体中”。爱本身并不存在,只是一个实体的属性,这个实体也就是能付出爱的人。
对但丁而言,爱是身体、心灵和感官之间的碰撞。
但丁有什么伟大成就?
《新生》这部作品的不凡之处,在于它赞美的是人类。这的确非比寻常,因为在13 世纪,神才是应该赞颂的主题。然而但丁今日最广为人知的作品,当属他的《神曲》(Divine Comedy),其中来世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。英文书名中的Divine(神的),是帮但丁作传的薄伽丘加上的,而且这个书名是在但丁死后数百年才固定下来。
△《神曲》中的场景
对但丁来说,《神曲》的《地狱篇》、《炼狱篇》和《天堂篇》三部曲是一出(comedy)喜剧。之所以是喜剧,部分是因为根据最早的定义,凡是平易近人、写实的作品一概归类于“喜剧”,而且但丁的《神曲》是用托斯卡纳方言而非拉丁文写成。但无论如何,这部作品的情节走向,是从体验苦难到获得幸福(从地狱到天堂),也就是救赎。这样的故事轨迹,让人觉得整首诗也可以像一般正统的喜剧一样,带给人快乐和喜悦。
学术界有个老掉牙的比喻,就是把这部杰出的三部曲看成一座哥特式大教堂:它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构,信心昂然地发扬基督教,并带有浓厚的中世纪色彩。(但一些老学究可能会主张它比较具有罗马式建筑的特色。)每部曲由三十三节组成,加上序曲,总数刚好是一百节左右。诗句环环相扣,每三行一组,每组第二句和下一组的第一、三句押韵,称为“三韵体”(terza rima)。
有人把这种形式视为“三位一体”的表现,也有些人觉得这很像DNA 的螺旋结构。诗一句句推进,却也不断与前面交叠,读者在感受情节持续进行的同时,也会预期接下来的句子将有所呼应。诗的力量于是逐渐累积。无论如何,有许多人前仆后继地试图去找出《神曲》最吸引人之处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觉得这部作品是“满是金黄果实的幸运之岛”(这类优美的句子值得引用),认为“单凭这种诗句便能够诱使人进入但丁那恍若茫茫大海的黑暗奇想”。这时雪莱就像是一个参加生日派对的人把蛋糕上的糖霜刮掉一样,扫兴。
△《神曲》中的场景
但丁的诗作引发了众多评论,然而不管各家的诠释和看法为何,读诗的体验绝对非常过瘾。例如《神曲》开头三句:“人生之旅行至中途,我发现自己步入一片幽暗森林,因为正确的道路早已晦涩难明。”当事者正回首过去自己迷惘的时刻,我们也从中得知,他命中注定的七十载岁月已过了一半,那时刚好三十五岁,可说正饱受中年危机之苦。无论我们是否已到中年,都能体认当事者所受到的煎熬。“幽暗森林”代表阴郁,或也代表着想象力阴森可怕的面向。“我们的人生之旅”,表示但丁虽然描写的是个人体验,却道出了普世的经验。
但丁的魅力何在?
旅程、幽暗森林、找不到正确的路,正是这些元素引发现代读者对但丁的兴趣。我们都了解迷惘的感觉,无论是混乱日常生活中的迷失、精神的迷惘或情绪的低落,或是想找传说中好吃的海鲜餐馆却迷了路,连在地图的哪里都指不出来。大部分的人也经历过被人找到或是找回自我的感觉。幽暗森林正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角落。
△但丁纪念邮票
“我的感觉吗?我正在体验‘但丁’。你懂吧?就是探索内心最深处。”不知何故,想到《神曲》,我就忍不住觉得手上要有一杯烈酒才读得下去,这是一趟“向上”提升而后顿悟的旅程,因此得先“向下”沉沦,遁入阴暗之中。
读者越深入钻研《神曲》,《神曲》似乎就越能为读者导航。来世之旅的概念早在但丁之前就有了,而这对现代读者来说却至关重要。死后会发生什么事?要是人还活着,却潜到自己灵魂深处,会发生什么事?
首部曲《地狱篇》描绘但丁下到地狱,见到上帝建造的惩罚之城。但丁是个罪人,深陷在疑惑的泥沼中,而他的向导是维吉尔,为他解释在这个地方,人类引以为豪的心智早已萎缩到无任何用处。维吉尔担任向导一职,因为他同时是美学、理性和知识的化身,也因为一般都认为是他在《牧歌集》中预言了耶稣基督的诞生,而且请他一路协助但丁的人,正是贝雅特里齐。
《神曲》的一大成就在于体会旅行的意义。但丁是个游客,透过游览的方式发掘人类的深度和广度。起初,各种罪恶的化身从四面八方袭来,他一开始看到三种罪恶:自我放纵、暴力和诈欺,其他罪恶也一个个接踵而至。但丁继续向前走,无名的群众不安地骚动着。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就注定了死后的命运。生前怎么活,地狱刑罚就怎么伺候。
但丁走的路经常是禁止通行,但向导维吉尔总是能说服挡路的妖魔让路,因为他要让但丁亲眼看到一切,毕竟但丁来此就是要完整体验地狱。但丁这趟旅程的特色便是他非常留意双眼所见,似乎对任何蛛丝马迹也毫不马虎。
地狱是什么样子呢?但丁觉得像一个漏斗,会把人吸进去。但丁一步步从第一层地狱一直前进到最后的第九层地狱,他遇到的人也越来越坏,每一层的坏人都会因为所犯的罪而受到应有的刑罚。地狱这个地方很有组织,有点像一间可怕的办公室,雇用一群公务员和执法者来执行正义,绝不网开一面。
但丁勾勒的地狱图像,当然是取材于现实世界,他看到的虽然都是死人,指涉的却都是活人。地狱大部分是以但丁的家乡佛罗伦萨为模本,这座城市在但丁口中是“堕落的家园”:犯罪、贪婪、黑心政治猖獗。通常故事会聚焦在一个但丁认识的角色上,例如腓力波·阿真提(Filippo Argenti),他是阿迪马利家族一员,出了名地讨人厌,大家叫他阿真提(Argenti,意大利文的“银”),是因为他帮自己的马装了银质的蹄铁。地狱中,他从软黏的泥床爬起来,上前要和但丁攀谈,随即被一伙混混盯上,这群乌合之众像足球流氓一样,决定要好好“修理”他这个“不同路”的嚣张家伙。
但丁会把阿真提放在这有几种解释:在但丁被迫离开佛罗伦萨后,阿真提把他的财产都据为己有,也有可能阻止他再回乡;还有一说是阿真提狠狠甩了但丁一巴掌。不管真相如何,他的名字就这样遗臭后世。但丁在这里带出的问题是:能不能用文学来复仇呢?但丁也带来另一个提问:一如我们从他笔下所见,地狱有可爱的人也有讨厌的人,而当我们所爱的人偏离正道,我们对他们的遭遇有何感受?
△意大利但丁荣誉勋章
读者有时候会觉得《地狱篇》整个阴森森的,于是认为但丁是个病恹恹的阴沉鬼,一心只想着要怎么折磨人。而整篇最著名的一句(因而顺理成章变成但丁最著名的诗句),英文通常译为“Abandon hope, all ye who enter here. ”(凡踏进这里的人,放弃一切希望吧!)但这并不是整部《神曲》要传达的讯息,《地狱篇》其实只是拉开后面两篇的序幕而已。
因此《炼狱篇》不仅是《地狱篇》的续章,更代表一种重生。但丁这部作品的中篇要探讨的问题,是个人自由如何和基督教信仰规范共存。这篇描绘的景色超乎中世纪的想象,容易让人产生困惑,因为这和当时人们熟悉的天堂地狱不同。对现代读者来说,“炼狱”完全给人负面的意象,然而但丁时代的人却不这么认为。但丁的炼狱是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一座山,人类的灵魂在那里自我净化后才能够上天堂。在炼狱的人们生前也有罪孽,但因为最后选择信仰上帝而得到爱的救赎,最终仍然能前往乐土。
炼狱山是个苦难之地,但氛围和《地狱篇》截然不同。那里的居民不是腓力波· 阿真提那类的人,他们摒弃一切世俗的依恋, 而且在那里没有所谓的个人,只有一群群团体共同忏悔。升天的过程要花三天三夜,并要通过七层山,每层代表七大罪之一。在顶端的是伊甸园,作者描摹得相当动人,但丁也在那里和贝雅特里齐重逢。她一出现,维吉尔立刻消失无踪,因为异教徒不能上天堂。
△但丁
他这么一走,但丁相当震惊,甚至落下泪来。贝雅特里齐开口的第一个字,就是呼唤但丁的名字,整部《神曲》中他名字就出现这么一次。两人的重逢是这部作品中重要的一刻。不要以为接下来是洒狗血剧情,立刻来个久违的拥抱赚人热泪,相反地,贝雅特里齐责骂了但丁,提醒他对造物主仍有未尽之责, 并指出他也犯了错,要求他忏悔,唯此灵魂才有希望重生。但丁便开始告解自己的各种过失,然后在欧诺埃(原文Eunoë 是善心、善念的意思)受洗,因此在《炼狱篇》的最后才得以重生,向星辰飞去。
在《天堂篇》中,但丁一路穿越了可见诸天,到达肉眼不可见的最高天(Empyrean)。一开始还有贝雅特里齐引路,故事的基调从原先的希望满怀,转变成两人的爱情。但是到了最高天,但丁必须向她道别,才能一睹圣父、圣子、圣灵三位一体的面容。此时上帝的荣光照耀宇宙万物,让一切都有了秩序。焦点于是从书中的但丁,转移到现实中的诗人但丁身上。
《神曲》的上、中两篇,诗人但丁相对安逸,不用像书中但丁进行危险的朝圣之旅。到了下篇,两人的立场却互换了。但丁在书中一再表示,语言无法完整重现这份神圣的体验。举例来说,他说贝雅特里齐美丽的笑靥,用文字也无法表达其千分之一。这样讲好像是但丁自谦,但其实,但丁已进入以往诗人不敢踏足之境,跨入了想象力的领域,诉诸心灵的主观感受,完全仰赖隐喻的力量。
排版|童 尚
好书探,我们绝不放过一本好书